新闻动态
八路军三种计谋三打灯明寺,鬼子从此不敢修据点
1939年初的一个月里,大雪纷飞,冀鲁豫边区被严寒笼罩,遍地银装。萧华指挥着挺进纵队,向吴桥区域进发。为避免日军追兵,他们加速了行军的节奏。
此时,抗日战争已步入僵持时期。日军改变了对中国的侵略策略,转为以政治手段为主引诱国民党军队投降,辅以军事行动,并增强了对八路军的攻势,尤其针对华北地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。从1939年初开始,日军集结超过两万兵力,针对冀鲁边区的盐山、庆云、乐陵等地的抗日根据地发起猛烈攻击,边区的局势变得异常紧张。面对这一形势,萧华组织会议,重新规划了对敌作战方案,决定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布置对日军的伏击。随后,萧华指挥部队,在韩家集、孔家坊、苗家集周边多次实施有效伏击,给予日军沉重打击,令日军惊呼连连。
日军对失败心有不甘,决定追击萧华所率的部队。而萧华则指挥部队,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巧妙的周旋。
队伍正行进在纷飞的大雪中,一名骑兵迅速策马赶上。此骑兵为运河支队派来的信使,他向萧华递上了一封书信。信中报告,东光地区的日寇联队长藤井,率领着一百多名日伪士兵,并押送着十多辆满载武器弹药及建筑材料的卡车,正前往灯明寺地区构筑据点。
藤井了解到蒋军河北第二路军的张国基部,正在距离灯明寺18公里外的吴桥县枣王庄驻扎,于是部署部分兵力负责修建据点,而他则亲自率领两个中队前往包围枣王庄。张国基部队毫无防备,一边进行抵抗,一边紧急派遣人员向运河支队请求支援。
运河分队当前正在乡村地区执行任务,其成员规模缩减至百人左右,分队负责人李文成通过书信方式向萧华请求指示。萧华短暂思考后,向通讯兵询问:“枣王庄距离此地大概多远?”
“四十公里。”
“灯明寺在何处?”
“二十公里的距离。”
萧华沉思片刻后,考虑到蒋军的部分队伍在日军诱降之下,已有不少选择投降,于是他作出决定,要协助张国基,推动他坚定抗日立场。
萧华向政委邓克明提议:“我们可以协助张国基,运用迂回战术,攻击灯明寺,这个方案你觉得如何?”
邓克明表示赞同:“这是个不错的策略,我们立即执行。”萧华等人着手规划战斗安排,部队随即转向灯明寺进发,在路上与李文成带领的运河大队汇合。
灯明寺是东光县的一个大型村落,其布局东西延伸,南北相对较窄,被划分为东灯与西灯两部分。在金代大定时期,当地建起了一座名为灯明寺的庙宇,据传寺庙的建立早于周边民居的形成,因此整个村庄后来也被称为灯明寺。灯明寺距离东光县城约三十余里,地理位置重要,是交通往来的关键节点。日军曾在此地设立据点,意在掌控东光城东区域,并与东光城内的据点相呼应,共同保障津浦铁路的安全。
部队抵达灯明寺周边区域后,萧华指挥员召集各位干部布置作战计划:独立第二旅第五支队的两个连,负责进攻东灯寺,以此诱使日军返回增援;而其他部队则需在村庄南部大道两侧隐蔽设伏,伺机打击回撤的日军部队。
萧华评估了双方的人员与装备实力后,进一步说明:“我们必须迅速行动,在重创敌人之后即刻撤退。”
各队长接收指令后分别筹划执行任务。凌晨一时,四周一片寂静,向东灯村发起攻击的队伍默默潜入村庄。一名日军哨兵察觉到队伍动静,刚欲呼喊示警,瞬间被士兵击毙。紧接着,队伍迅速涌入村庄,将几处大型住所团团围住,随即展开枪击并投掷手榴弹。爆炸巨响惊扰了沉睡中的日军,他们在尚未完全苏醒之际,多数人已遭致伤亡。
军队占领了敌军弹药存放的场所,把所有弹药转移后,纵火烧毁了敌人用于修建据点的木材、绳索等材料。在枣王庄的藤井得悉八路军突然袭击灯明寺的情报,立刻放弃了围攻张国基的计划,急忙带领队伍乘坐卡车奔回灯明寺。
藤井在返回途中,不慎落入了萧华精心策划的伏击圈。当车队即将抵达灯明寺之际,连长果断指挥攻击首辆卡车,随即这辆卡车在战士们的行动下被摧毁。子弹如雨点般密集地向敌人倾泻,日军在慌乱中大声呼喊并匆忙应战,四周充斥着枪声与炮火的轰鸣,漆黑的夜色中,人影模糊不清。
接近黎明时分,日军意识到八路军早已撤离,他们的射击徒劳无功,持续了数小时。藤井随后进入村庄,发现留守的日军中队损失惨重,有超过60人伤亡。加上沿途的伤亡,总人数接近100人。目睹据点建设材料被焚毁,藤井无奈只能率领残余部队撤回东光县城。
夜间,一支队伍突袭灯明寺并取得胜利。随后,张国基迅速赶往萧华处,表示:“对你们的援助深表感激,往后我必定与八路军并肩作战,共同抵御日寇。”萧华回应道:“道谢就不必了,抵抗外侮、拯救国家是每个中国人都应承担的使命。”
藤井返回东光后,遭到了上司的严厉斥责,并被责令必须在灯明寺建立一处据点。数日后,藤井率领三百余名日军及两百多伪军重返灯明寺。此次,他们选择在西灯村驻扎。抵达后,他们立即着手砍伐树木,构筑防御工事,并派遣人员侦查八路军的行动。萧华在获知这一情报后,迅速召集邓克明、运河支队参谋长傅继泽等人商讨应对策略。
傅继泽指出,日军频繁在灯明寺地区构筑防御工事,主要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。他们意图强化此地的控制,但我们坚决阻止其行动。
邓克明提出了一项策略:“我们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对付敌人。他们白天构建的防御工事,我们就在夜里悄悄拆除,使他们的努力付诸东流。”
众人积极提出多种策略。萧华归纳众人的意见后表示:“大家的点子都不错,我们可以先让敌人放松警惕,采用迂回战术,接着再制造混乱,使他们疑神疑鬼,最后在他们毫无防备之时,发起突然袭击。”众人一致赞同:“这策略可行!”随后,萧华着手规划了详细的战斗计划。
藤井初抵西灯的数日内,时刻警惕八路军动向,要求士兵保持战备状态,随时准备应战,夜间也不得解衣安寝。哨兵一旦侦测到任何风吹草动,部队需即刻投入战斗。探子返回后汇报称:“大批八路军队伍已向北行进。民众透露,八路军的骑兵与车队绵延数公里,均朝北方向前进。”得知这一消息后,藤井心中的紧张稍有缓解,紧接着便下令构筑防御工事。他指挥民夫搬运石块,伪军则负责抬运木材。为了尽快完成工程,藤井还下令日军士兵也需轮番参与劳动。
萧华获知日军动向,决定采取初步行动,派遣民兵队伍对敌人进行骚扰。夜幕降临,当日伪军沉入梦乡之际,村边突然传来号角声,惊得日伪军匆忙集合,向四周盲目射击。然而,喧嚣很快平息,四周重归寂静。日伪军见无异样,便又躺下休息。不久,外界再次喧闹起来。如此往复,连续数晚的骚扰让日伪军疲惫不堪,怨声载道。藤井对侦察兵的工作大为不满,指责其疏忽职守。侦察兵再次执行侦察任务后回报:“骚扰来自民兵。”得知此情报,藤井误以为八路军不在附近,于是放心大胆地开始修建据点。
第三晚,八路军对西灯实施了包围,日伪军因连续多夜未能安睡,已相当困倦,就连哨岗上的士兵也握着枪半梦半醒。八路军采取了分兵策略,一部分队伍将伪军封锁在数个院落内,一面展开军事行动,一面进行口头劝降。不久之后,伪军伤亡惨重,其余的全部选择了投降。
另一队人马向日军发起攻击,日军利用庭院、屋顶及围墙作为掩护进行还击,同时,他们操作机枪与小炮,封锁了城市的主要街道和小巷,并投放照明弹,导致进攻队伍受阻。日军固守庭院,致使八路军难以进入狭窄的巷子。这时,三连连长向士兵下达命令:“停止机枪射击,携带手榴弹,跟随我前进。”士兵们依照指令,沿着巷子迅速推进。日军则从墙上的洞口向外射击,面对这一情况,士兵们攀上院墙,向下投掷手榴弹,成功摧毁了旁边的房屋。随后,士兵们跳下墙头,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和近身搏斗。
经过数小时的战斗,日军损失超过百人,八路军同样遭受了不小的伤亡。黎明时分,残余日军龟缩于几栋高大的房屋内,持续开火。鉴于摧毁日军炮楼的任务已经完成,萧华考虑到继续强攻将付出沉重代价,于是下令撤退。孙克明表示赞同,并提出待日军撤退时,在开阔地带对他们进行伏击会更为有利。
八路军迅速转移至灯明寺的东南方向。部队刚离开村庄不久,一名战士突然报告:“灯明寺着火了!”萧华推测,这火必定是日军所为,他们的目的有两个:一是报复村民,二是想趁八路军回村救火时进行突袭。他当即决定:“日军这是想诱我们回去,那我们就来个将计就计。我带一部分队伍回去救火,邓克明则率另一支队伍埋伏起来,等日军进村后,我们在村子里对他们实施前后夹击。”
按计划行动,萧华率队迅速进入村庄。见到八路军众多人马返回村庄,藤井心中暗喜:“八路军真的中计了!”随即,他指挥日军从东西两侧围攻正在救火的八路军。与此同时,邓克明指挥的伏击部队在日军后方突然发起猛烈攻击。萧华与邓克明分别带领队伍,对藤井的部队形成了两面夹击的局面。经过一个小时的战斗,日伪军损失惨重,超过300人被歼灭。见局势不利,藤井急忙带领剩下的十几人逃回东光县。
八路军迅速控制了村庄的火势,将其扑灭。在三次攻打灯明寺的战斗中,八路军成功歼灭了超过400名的日伪军,并且收缴了400余支步枪及众多物资。
萧华带领的部队在灯明寺连续三次战斗均取得胜利的消息,迅速在冀鲁边区传播开来,抗日军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。日军提及灯明寺时,总会说:“灯明寺是个禁忌之地,灯一亮就意味着死亡。”自那以后,日军再也没有在灯明寺建立据点。
【深耕战争史,弘扬正能量,欢迎投稿,私信必复】
